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全都起兵反清,其思想影响后人数百年
在明末清初出现了这样三位先生,他们是该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思想家,他们就像是三颗闪耀的明珠,照亮着后人并对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面让我们了解下这三位先生吧。

第一位:犁洲先生-黄宗羲
黄宗羲先生为浙江绍兴余姚县人,从小跟着其父亲读书求学,14岁考得秀才。20岁时,他遵照父亲的旨意拜刘宗周(继承王阳明衣钵的一代儒学大师)为师。后又在家乡组织义军对抗清政府,8年后失败,被迫回到老家教书育人。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点。其著作《明儒学案》共有62卷,对明朝近300年的儒学起到了巨大的发展作用,是中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黄宗羲也开创了中国历史学界中所谓的浙东学派,是该派的开山鼻祖。

第二位:亭林先生-顾炎武
顾炎武为江苏昆山人,明朝末期的一个秀才。在清兵入关后曾组织多人参加抗清组织,失败后,他游历各地游说官员反清复明。经历多次失败后,顾炎武最终决定在陕西华阴县安定下来,著书立说。
顾炎武先生具有民主思想,主张吸收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朝政。他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最主要原因是朝廷中的大臣中了心学之毒。他认为所谓的“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指民族包括其文化的灭亡,这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保天下”指保卫本民族及其文化,是每个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后人根据顾炎武的思想归纳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处世。

第三位:船山先生-王夫之
王夫之为湖南衡阳人,其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名利所诱惑,也从来不惧怕权势。
王夫之先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历法、史学、文学等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王阳明派,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其著述存世的约有73种,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