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馆出现在哪个朝代 唐代史馆制度的发展,国史编纂的兴盛
导语:
伴随着历史五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史学也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先秦时期,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历史的书写,但是史学的痕迹往往从记录的文字中显现出来,比如甲骨文、金文。这类无意识的文字成为历史的主要记录。到了夏商周时期,传有《三坟》《五典》,这些记载被孔子整理,是为经学的开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史学被夹在经学中流传,直到隋唐时期,史部作为一个单独的分类被正式提出来。
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史学一个转折的时期。撰写史书这一现象并非从隋唐兴起,众所周知的前四史都是在隋唐以前的,早在汉代,也已经有了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隋唐时期的发展在于,史馆制度的形成和国史的编纂正式进入了统治者的眼中,变成一件官方的重要任务,史学在隋唐时期也开始形成一些前朝所没有的影响。

(古代编修的史书)
唐代以前的修史机构发展
唐代史馆制度的设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起居注、史馆、监修等诸多机构。
起居注在汉代便已经出现,作为皇帝私人的言行记录者,所记录的内容不外传,也不属于朝廷编制。到了魏晋时期,始设置起居令这一职务。而史馆在北齐时期就已经出现,而监修一职务也是北齐创建,由宰相监修国史。

(汉代的起居注)
尽管隋唐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这些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只是零散地出现,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到了唐代宗贞观年间,将起居注、史馆、监修三者合为一体,从而奠定了史馆制度的基本格局,也是史馆制度形成的标志。
唐代史馆制度的建立
根据《通典》当中的记载,在武德初年,太宗皇帝沿循隋朝的旧制,设置史官。这一官职隶属于秘书省著作局,著作局掌管文书撰写,包括祭祀礼文等等,并非专门的著史机构,甚至史官这一官职在著书省的地位也不甚高。贞观三年,唐太宗将史馆设置在门下省附近,由宰相负责监修。史官与史馆先后被唐太宗分设在两个机构之下,可见起初将史官设在著书局只是一个权宜之策,亦或唐太宗彼未想好著史一事的地位 。设立史馆于门下省之后,唐太宗便罢去了著作局的史官职位。
史馆中主要的官职就是史官,负责监修国史、修撰、直馆,下有楷书手二十五人,典书四人,亭长二人,掌固六人,装潢直一人,熟纸匠六人。《旧唐书》中对于史馆的主要职责和价值取向进行了概括:史馆负责修撰国史,不能夸大修美,也不能隐匿恶性。记录的内容包括天文祥瑞、山川区域的划分、皇位更替、礼乐和战争、主要的政策等。其修撰方式为,先本于起居注,然后筑成实录,最后形成编年体例。最后,《旧唐书》特别提及,所修国史要藏之于府,而不公开。
唐玄宗时期,正式将史馆的位置设立在门下省南侧,负责修撰史事,其职位多有他官兼任。开元二十五年,史馆的位置又一次发生变化。

(宰相李林甫的画像)
据记载:开元二十五年,宰臣李林甫监史,以中书地切枢密,记事者宜其附近,史馆谏议大夫尹愔遂奏移于中书省北。这其中透露出几个关键的信息。首先,在开元二十五年,依旧是宰相监修国史,且宰相在修国史这方面具有相当的权力。其次,透露出记录史事的中心在中书省,可见此时中书省为政事发生的主要所在。通过这两条信息不难看出,史馆此时已经并非是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或者是隶属于皇帝的私人官职,相反,此时的史馆或为宰相牵制也未可知。

(杜佑著《通典》书影)
史馆材料的来源
上文介绍了史馆的形成以及主要的职责,在史官进行国史撰写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搜集史料,正如傅斯年所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中国传统重视史料的搜集由来已久。

(傅斯年照片)
史馆的材料来源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由史官访问各个行政机构,查询文书档案等;第二,臣下的奏折行状,第三,下旨特别征集某些民间的事迹记载。
首先是史官访问各个行政机构。据《唐会要》记载:" 如史官访知事由,堪入史者,虽不与前件色同,亦任直牒索。承牒之处卽依状勘,并限一月内报。"史官访问百司,了解到事情及发生经过,值得载入史事中的,便索要文书,进行记录。

(《唐会要》)
其次是臣下的行状。《旧唐书》中记载"凡人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得知,旧例皆访于人,又取行状谥议,以为依据。"能够接触到地方或基层的官员是史官能够探得凡人事迹的主要路径。一来,能为官员所知的,必是"大善大恶"等比较重要的事情,二来,官员行状往往对事情的记载更为详细、客观。
最后,则是史官从史馆直接发出征集。根据《开元实录》记载,安史之乱前后,京城沦陷,起居注、国史、实录等修撰多年的史稿均遗失。因而御史台授予史馆权力,令诸州县访寻,搜集丢失的文稿。可见,这只是在文稿遗失的情况下不得已为之,侧面体现出在日常修史过程中,史官是没有权力直接面向州县地方探寻史料的,那么,史官所能接触到的内容就具有了一定的视角,或失之偏颇。
唐代起居注与实录的修撰
唐代史官共修了16位皇帝的26部实录。实录与起居注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起居注是在皇帝的各种活动或政事当中,随时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包括皇帝阅览文书、下发圣旨等。而实录往往是由某一任皇帝去世后,由下一任皇帝主持编写的。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便是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也是现存最早的起居注。《大唐创业起居注》主要记录了唐高祖李渊起兵称帝的创业记录,共三百五十七天的内容。在后代史家考订之中,《大唐创业起居注》与《资治通鉴》、《旧唐书》等的内容多有出入,这也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可以相互借鉴而用。现在学者普遍认为,《大唐创业起居注》以当事者记录亲闻的事情,更加符合历史实际。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实录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编年部分的纪事和记言,二是人物部分只记录事情而不记录言行。由此可以看出,人物部分并非实录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添加。由于实录是下一任皇帝进行修撰的,其内容形成了类似的特点和规律。首先,实录的人物传记只记录事件而不记录言论,其次,对于人物的记叙规模愈发完备。实录既包括了编年部分,也包括了纪传方法,是一种特殊的体例。

(唐代实录)
总结
总体而言,唐代是史学的一个转折时代。通过对唐代史馆制度的确立和起居注、实录撰写的考察,可以看出,唐代的史学正在朝着一个逐渐规模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转折便在于史学由私家向官学的转变。从此以后,修史成为历朝历代所必须的传统,对于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此后的史学也形成了官学和私学两条路线,二者的界限更加分明,又相辅相成,成为贯穿中国史学史的两大主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