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我国第一颗导弹诞生,缺少关键装置,这个俄国人做出“特殊”贡献


1960年11月,我国第一颗导弹1059(东风一号)爆炸成功,不过在这颗导弹的研制过程中,一位苏联技术专家居功至伟,解决了一个看似不可能被解决的难题。究竟是哪位了不起的专家,又做出了哪种“特殊”的帮助?如果您也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让小编来一一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加速在导弹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随着钱学森等人陆续回到祖国,中国的“导弹之路”才算是步入了“快车道”。在此过程中,除了我们自己攻坚克难之外,也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但不过苏方却在背地里留了一手,让我们的科学家处境颇为被动。

事情还得从1957年说起,这年12月,苏方援助了2枚淘汰的p-2导弹,以作为我们研究导弹的教学模型。后来,根据中央部门的指示,钱学森等专家又制定了“导弹之路”的三个步骤,即先仿制,后改进,再设计。于是,钱学森等专家就决定先仿制p-2导弹,并命名为1059,表示务必要在1959年10月1日完成,为新中国成了10周年献上一份大礼。

当时,与p-2导弹一同到来,还有一批苏方的导弹技术专家,因此在苏方专家的帮助下,就解决了仿制导致“万事开头难”的问题。开了个好头,后面应该也会一切顺利,于是就钱学森带着一批专家,开始研究导弹的技术图纸。不过,这可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工作,因为一枚导弹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而每个零部件的技术图纸,都必须要做到胸有成竹才行。在熟悉了图纸之后,接着就是对p-2导弹进行拆解,对照图纸弄清楚每一个零部件的作用和原理。

最后,等完全弄明白了p-2导弹之后,就开始进入关键的仿制的阶段。不过,让钱学森意想不到的是,在一个极为关键的地方,却遇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根据苏方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缺少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的技术图纸和相关信息。或许您对发动机试车台不了解,简单说它就是检验导弹发动机性能的装置,如果没有这个试车台,就不知道火箭的动能有多大,甚至这个试车台,就直接决定了导弹发射的成败与否。

如果没有发动机试车台,1059导弹只能“搁浅”。于是,钱学森找到苏方专家,结果得到的答复却是:发动机试车台技术图纸是机密,等研制好发动机运到苏联去实验。如此一来,不光赶不上在原计划发射导弹的时间,而且在技术上也会处处受制于苏联,无形中给将来的自主研发带来巨大的困难。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此关键时刻,一位苏联专家站了出来。

这位苏联专家叫做施尼亚金,是当时苏方导弹发动机工厂的总工程师,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不过,施尼亚金作为苏方专家,不得不听命于国内的要求,拒绝提供发动机试车台的技术图纸,但是他却身体力行的帮助钱学森设计和研制新的发动机试车台,毕竟所有的技术图纸都在他的脑子里,这比直接提供技术图纸要来得更快,而且也没有违反他接到的命令。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我国专家在施尼亚金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发动试车台的研制。与此同时,1059导弹的仿制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在1959年10月1日之前,仿制的导弹就顺利完成,虽然只迈出了“三步棋”中的第一步,但对中国的导弹历史来说,却是一大步,完成了从0到1的巨大跨越。后来,也就是1960年11月,在修好的导弹靶场又顺利完成了1059导弹的爆炸试验,而它也就是后来被载入史册的“东风一号”导弹。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苏方撤回了援华的技术专家,而施尼亚金在回国后也不幸受到了严厉的处分。到1993年,90岁的高龄的施尼亚金,又再次来到中国北京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在施尼亚金看望那些曾经在一起工作的老朋友时,他也感受到了中国在导弹和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斐然成果。最后,施尼亚金也十分坚定地表示,当年为了友谊,帮助中国完成发动机试车台的研制,是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即便是受到了处分他也在所不惜。

看到这里,或许您也被这样伟大的友谊感动了。其实,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也更应该有如此伟大的奉献精神。不光是施尼亚金,钱学森等国内著名的专家们,也都具有这样的优秀品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