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灾害,饿殍遍野,瘟疫横行,这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笔者以为,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组织的庞大的农民起义,以及后金女真骑兵如何骁勇都不足以威胁到明朝的安危,更不会让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实现了“君主死社稷”的悲壮。

勤政一生的崇祯帝(正像)
天灾连连预示着王朝覆灭
笔者看过很多资料,如同众口一词的采用归类法,几乎把明朝的灭亡都归类于这两个方面,甚至更极端的归集到因为崇祯帝过于勤奋,节俭,特别是猜疑众位大臣,这才导致明朝走向灭亡。
不可否认,明朝灭亡与上述这些事例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这些决不是直接触发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朝的灭亡,应该与大规模、高频率,烈度大,损失惨重的自然灾害和突然爆发的,绵延数省的瘟疫直接造成的。

制定作战计划的明朝军队(剧照)
正史记载,公元1628年,即朱由检登基后的第一年,《汉南续郡志》记述道: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翻译成白话就是,陕西省天空像血一样,持续干旱,当旱情稍有缓解,又迎来了大水,大水过后,又是旱灾和蝗灾,然后又是旱灾,凄惨的情景,让我们不得不想起冯小刚导演的“1942”那部电影。
笔者以为,明末时期的灾荒,特别是黄河流域的灾荒,在发生的频率,影响的广度,受灾面积之大,应该比冯小刚拍的“1942”这部电影更为悲惨,当然,这还只是陕西省。

意气风发的李自成(插画)
再看看其他省份吧,同陕西省比邻而居的河南省的灾情是这样的,公元1634年也就是崇祯七年,前兵部尚书吕维祺给崇祯皇帝的奏章里描述道:
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
由于干旱地面上竟然连野草都没有,没有野草意味着没有一切生命迹象,食物链的最低端野草都被连根拔起,何谈人类生存呢。
当时的灾荒也不仅仅只属于黄河流域独享。
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也是明朝主要税赋钱粮的供应地富庶的江南地区,也没有逃脱灾荒的魔爪。
公元1640年江南遭遇特大水灾,紧接着第二年即公元1641年,又爆发了旱灾以及蝗灾,第三年旱灾丝毫没有减弱,竟然还发生了瘟疫,可谓灾祸连连,可怕的场景,不在一一描述。

明朝灭亡的直接推手贰臣洪承畴(画像)
更为恐怖的是,在自然灾害频繁的同时,瘟疫竟然如期而至。
公元1641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烈性传染病流行,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
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
公元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
“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灾荒和瘟疫同时袭击华北地区,受着两种灾害的影响,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当时没有战争的环境下,也出现了“白骨露野,千里无鸡鸣”,面临如此凄凉的生存状态,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活下去。

古代百姓跪地长啸的情形(模型)
农民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铤而走险,各地起义四起
而且到了明朝末年,国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大面积的饥荒和瘟疫,已经完全摧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灾荒遍地直接导致老百姓没有收入可以上交国税,不上交国税,官府怎能饶过老百姓,走投无路之际,老百姓不得不为了活命揭竿而起。
于是,自崇祯皇帝登基不久,以高迎祥为首的十三大营的农民起义首先在陕西爆发。

第一代闯王高迎祥(插画)
为何从高迎祥到李自成历经10多年的起义难成气候,甚至差一点被明王朝剿灭,这其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参加高迎祥、李自成起义的农民,由于吃不饱肚子,瘦骨嶙峋的样子,身体素质是非常差的,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相比于农民军的明王朝军队,之所以能够打败农民军,就因为他们至少能够吃得到饱饭,这也是洪承畴在同农民军作战时,明王朝军队凭借这一巨大的心理优势,把汇聚到一起的数万农民军,打残到只剩下18骑兵仓皇而逃,差点就把农民军赶尽杀绝。

羽翼渐丰的明末农民军(剧照)
可是,洪承畴转任蓟辽总督后,可以说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他身上,洪承畴带领的明王朝军队出关后和后金作战,也面临着明朝军队和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一样的情况。
由于士兵只是为了不被饿死,才不得不投军,他们在上战场之前,没有得到最基本的训练就被征招到部队,怎么和正处于上升中,又都是朝气蓬勃的以青年人为主的后金部队战斗呢。

明末形势图
洪承畴降清注定了明王朝进入覆灭的倒计时
公元1641年,已经把农民军打趴下的洪承畴,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调集了全国最为精锐的近14万人马,与后金在松山、杏山之间决战。
这场会战是决定后金的生死之战,也是明朝能不能完全统治后金的决定性之战,最终结果当然是崇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竟然是一败涂地。
这可以说是明王朝的主力也是精锐部队被后金全歼,最为可耻的是洪承畴还投降了后金。

洪承畴(剧照)
明王朝生力军就这样被后金消灭,这个消息散发起来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对于苟延残喘的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来说不是特大利好么,他们准备好磨刀霍霍向京师了。
明王朝的精锐被后金歼灭,明王朝已经无力组织,更无法动员庞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和羽翼渐丰的农民军作战了。
公元1643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攻入了北京,李自成之所以能够这么快速的攻入北京城,那道理不是很明白的吗,如果没有超出老百姓忍耐到极限的饥荒,以及接踵而至的瘟疫,就没有农民的铤而走险,以至于后面一系列的问题。

自缢殉国的崇祯帝(插画)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饥荒和瘟疫就那样真实的在明末发生了,而且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发生了,最让我们唏嘘的是崇祯皇帝主动殉国,开创了汉家王朝继宋卫王赵昺投海后,第二个死在任上的国君。
崇祯这个锅,背的太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