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皮蒜的腌制方法(这个由来看似荒诞,实则是无奈)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这本书,又叫做“石头记”。为什么又有这么一个书名呢?《红楼梦》手抄本中最主要的点评者,脂砚斋是这么说的:
“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也就是说,这只不过是作者,自己把自己比作了一块顽石,然后又借由着顽石的名义,写了这本书。
想来也是,只是一块顽石,怎么可能写书呢?
谁知作者还真还就这么写了。
话说当初女娲在大荒山无稽崖炼石补天,单单就剩下一块顽石没用,丢弃在了青埂峰下。本来也没什么,可这块顽石经过女娲锻炼,居然通了灵性,因为自己没像其它石头一样去补天,整天长吁短叹。
恰好这一天,来了一僧一道,却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
说起来这两人也是话痨,竟然站在这块顽石旁,说起了红尘中的富贵荣华。顽石听罢,不由动了凡心,于是死缠硬磨着,非要让他俩带着,到红尘中去享受一番。
两人被顽石磨不过,只好答应了下来。
于是,便又是念咒又是画符,把顽石变幻为一块宝玉,如扇坠般大小,可以佩戴也可以手拿。接下来这一僧一道,便把这块宝玉放袖子里,飘然而去。
就这样,不知过了几世几劫,顽石上忽然多了很多文字。原来是在享受了人间富贵后,顽石便把自己的这一番经历,记述了下来。
这一天,恰好来了一个空空道人,见了石上的文字,便抄录了去。
于是就有了《红楼梦》这本书。
只不过,当初原本是记在石头上的,所以也叫做“石头记”。
看完《红楼梦》之所以也叫“石头记”的由来,是不是觉得相当荒诞不经?这也就难怪脂砚斋,在评读《红楼梦》时会说:
“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
作者的本意,就是想用光怪陆离,来掩饰内容的真实。
然而这算不算是一种写作的狡猾?其实也未必。
如果可以大书胸意,谁愿意藏着掖着?再说康熙、雍正年间的文字狱,一言不慎,很可能就是杀身之祸。就算作者不顾惜自己,难道不念及家人、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