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百科

唐朝的行政制度? 盛世落幕:唐朝府兵制崩溃

中国人的心中总会念念不忘强汉盛唐,有着思古之幽情。这是没有法子的事情,中国人的高光时刻到来的这么早,在中古时期,这样强盛的国度,将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肆无忌惮的播撒至四野八荒。我们从慷慨悲凉的汉乐府诗和唐边塞诗,都可以一窥当时的人们“万里觅封侯”的豪情壮志。

长安:大唐时代的世界都会

然而,如以中国史而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汉唐那样有声有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歆羡的朝代或者时期了。煌煌盛世的大唐,为什么会最终走向消亡呢?不管是作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的安史之乱,还是中唐以后愈演愈烈的藩镇割据,唐朝的没落,并非是朝廷的制度出了问题,而是执行制度的人,开始变得腐朽没落。支撑着大唐走向辉煌的制度已是一纸空文,让无从着力的盛世从巅峰跌落。后世王朝殷鉴前事,盛唐制度多遭废弃,整个中国都开始起来因循守旧了起来。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乃至于现代的中国。所以,我们说唐朝之后,我们依然是中国,可是大唐风韵却消失了很多。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乱世,北方和南方打,东方和西方打,把一个偌大的华夏,打的千疮百孔,打的国穷民弱,几百年时间都难得出现一个盛世。因战争而变得千疮百孔的土地,却在唐朝统一之后,迅速走向了强盛,不仅接连出现了多个治世,更是出现了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巅峰的开元盛世。然而,安史之乱之后,煌煌盛世的大唐却再难有恢复之力,由此引发的反省之力,贯穿了整个唐朝之后的历史。我们推崇强汉盛唐,汉朝之后有大唐,而大唐之后却再无汉唐那样有声有色,值得我们崇重歆羡的朝代或时期了。

攻灭东突厥后的唐朝疆域

为此,我们不得不暂时收起星辰大海的心志,回过头来看看曾经缔造了世界最强国度的前辈们是怎么面对这个璀璨的盛世从辉煌走向没落的。

我们知道唐朝盛世的转折点是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呢?这是因为唐朝的兵制出了问题。当我们仔细去看待当时的环境,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朝的兵制也没有出现问题,真正出问题的,是执行制度的人。那些忘记了初心的朝廷官员,他们尸位素餐,将盛唐制度连同王朝一起埋葬掉了。

在唐以前,中国的兵役制度是“兵农合一”。这是一种社会经济与国防武装紧密联系的一种兵役形式。唐朝的兵役制度,虽然也是“兵农合一”,可是与汉代的形式有了本质的不同。汉代的“兵农合一”,是“寓兵于农”,也可以说是全农皆兵,把国防武装寄托于农民这样的生产集团,生产集团同时也是武装集团。唐代的兵农合一,则是寓农于兵,在武装集团寄托生产,不是在生产集团寄托武装。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描述那只能是“全兵皆农”,而不是全农皆兵。

这是相当合理、进步的一种制度,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每个军人都要种田,却不是每个种田的都要当兵。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户口众多,本来不需要全农皆兵。全农皆兵,反而变成了有名无实,训练不精。只要全兵皆农,不使军人坐食粮饷以至于安逸无事就够了。

唐朝将士披甲率达到60%

这种全兵皆农的制度,在当时被称作“府兵”。为什么要叫府兵呢?

唐代的行政制度是地方上只设了州县两级,下一级是县,上一级是州。在这些管理地方民政之外,还有一种政府机构,是管军政的,类似于“武装部”,当时叫做军队屯扎地,在唐代称为“折冲府”,简称“府”。唐朝政府将遍布全国的折冲府分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这些军人怎么来的呢?

这又要看我们相当成熟的户籍管理制度了。当时的户口本都要分九等,都是根据各家财富产业来定的。

在一千多年前,全国户口不仅调查的很清楚,还把每家的经济情况分成了九等,这是要做什么呢?

根据当时法令,下三等民户,是没有当兵资格的。只在上等、中等之中,自己愿意当兵的,由政府挑选出来要他当兵。当兵的人家,租庸调都免了,这是国家对他们的优待(租庸调是唐朝前期的税收政策,一般来说是田租、力役、绢帛布匹等实物税,这是唐朝前期基本的税收乃至经济政策),此外更无饷给,一切随身武装业须军人自办。像这样的人家集合上1200家,就设置成一个府。因此,府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如果某地是军事要地,便在那地方设立一个府,募招上中等财产人家的壮丁为府兵。

大唐士兵:多为良家子弟

这种府的数量,有时多,有时少。唐朝全国大概有600到800个府。如果这800个府都是中府的话,唐代全国就有80万军队,而且这些军队不需要国家一文钱、一粒米来养,因为他们自己有田有地。他们一方面保卫国家,还一方面自力生产。这800个府的三分之一,将近300个分配在中央政府附近,这是唐代“关陇本位制”下的正常反映。这800个府中的三分之二,大概是400到600个府,分布在全国,以山西和边疆地区比较多一些。有的一州只有一个府,有的一州的都没有一个府。

府兵到了20岁才开始服役,每个府兵都必须要到中央首都宿卫一年。此外,都在本府耕田为生,而于农隙操演。当宿卫的,叫做上番。番,是更番的意思,这个“上番”跟汉朝人的“践更”差不额一个意思。汉朝人的“践更”,是在地方服役,唐朝人上番,是在中央服役。

唐朝的疆域广阔,各府之间到都城的距离不一。如果是关中的府兵,他们轮番起来很容易,步行也就百多公里,可是南方交趾郡(静海军)那里要上番都城,在路上都要走半年。这怎么调整呢?

当时,朝廷也有这方面的规定:府地距离中央五百里的,宿卫一次得五番,一千里得七番,一千五百里得八番,二千里十番,二千里以外十二番。

这样算下来有什么好处呢?这可以轮番到中央上宿,可以平均劳逸。当然,若遇到国家有事,则全国各府都可抽调,并不与宿卫番数相干。所以,你看,制度上设置的还算相当公平,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土地太广的国情。

那么,有了兵,也要有将啊。府兵制下的军官,是怎么管理的呢?

在中央直辖有十六个卫,每个卫都有一个名称,各卫都设有大将军。有事打仗,就由大将军统领出征。战事结束,兵归于府,将归于卫。军队回到本乡,在府里会设有一个折冲都尉,是主平时训练的。所以,唐代养兵,既不花一文钱,不费一粒米。养将也不使预问政事。除却战事外,也并不统带军队。

秦汉有军功爵,很多时候大将军可以凭借军功来干预朝政(如东汉数代大将军)。可是唐朝时候改了这样的制度,武官立功,只以勋名奖励。这就是说,文官分品级,武官分勋阶。所以,唐代的武官又称勋官。勋官,有爵号而无实职,立功之后,最高的在朝做大将军,多数还是回家种田。武官有了勋爵,国家社会自然会对他有所优待。有时是经济的,有时是名誉的,但就是没有政治地位的。这种勋位也是一级一级升上去的,可是因为武官有勋无职,所以他并不能因此干预政治。

兵散于府,将归于卫

唐代前期就以这个府兵制来统制全国,同时向外发展,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到后来,府兵制就逐渐解体了,是为了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天下承平日久,原本吸引良家子做府兵的荣誉感已经失去了。原本各地府兵都要到都城轮值宿卫,这些良家子论其家庭经济,都是很殷实的,平素的生活也过的很好,因为穷苦家庭的子弟根本不准他们当兵。唐太宗时,士兵到中央宿卫,皇帝自己也时常同他们在宫廷习射。政府看得起他们,他们也就自觉光荣。后来天下太平,每次几万人轮番到中央,没有事情做,皇帝当然也不再注意到他们了。于是,这些士兵竟然逐渐成了当朝大臣翻修府邸的帮手,变成了苦工,受人贱视。所以,后来轮到他们上番值宿时,就很多人选择了逃亡。

除此军人的荣誉感缺失之外,唐朝地方政府的懒政、怠政,也是造成军人凝聚力下降的原因。如在唐朝初年,府兵外出打仗,军队立刻把名册呈报给中央,中央政府也马上会下达命令,各地方立刻由地方政府派人到死难士兵家里去慰问,送给阵亡士兵勋爵和抚恤金。往往阵亡军人的棺木还没有运回,而政府的抚恤褒奖工作都已经办妥。这种事情关系很大,尤其是在军队的精神上,有着说不尽的鼓励作用。后来军队和政府,终究还是犯了懒散的毛病,军人阵亡了,不一定急速呈报到中央,中央也不一定分头转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又不一定特为此事专派人员去办抚恤慰问。后来那士兵的阵亡死讯,私下里都已经传到家里,战事也结束了,军队也复原了,但死者家属还不见政府派人来。死了,好像都是白死了,人心就这样渐渐的离散了。

后期的唐军士兵失去了荣誉

哪怕是已经有了很多勋爵的军人,他们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唐朝军人不授实官,原本是不想军人干预政治,因此,因为勋爵一直是一个荣誉。可也因为这样,因此不管他的勋爵有多高,到头来他还是一个大头兵。于是政府要员有时还要派他去服役,这样的话,有了勋爵的,反而不觉得是荣誉,但是屈辱了。就好比别人称呼你是中尉、上校等,结果却被使唤的像只狗一样,那别人再称呼你是上校,就已经不是一种尊敬,而成了一种讥讽了。

武官的虚名,到盛唐时期,就让人看不起军人的地位,于是军人群体就堕落了。后来发展到轮番上阵的规矩都变没了,本来府兵打完仗就复原,现在也变成没有复原了,少小离家老大回,要长期戍边。后方吃喝玩乐不上紧,不送新的兵士上来,第一批上番的就是想复员也复不成。于是,两年、三年的继续,一直到来时里正与裹头,到头来头发白了,还在戍边。

这些兵,本都是有着不错经济实力的子弟,他们的衣服、马匹、兵器都是自己制备的,随身携带去的,因为他们田地不要租,又不用向国家当差服役,所以就有力量自备武装。长短肥瘦合身,刀枪轻重也能配合他的体力,马的性格自然也是懂得。他的生命,要靠这些,前途立功也要靠这些。所以,一切衣甲、兵器、马匹都很好,很讲究。这本也是府兵制度的初衷。那些府兵家里有钱,仍然觉得国家薪饷不够用,随身还要带上点零花钱。唐代用绢作币,大家携带绢匹到了边疆。边疆的军官就说:你们的绢匹应该交给我存放在储藏室,需要的时候再领取。于是他故意叫士兵们做苦工,一天做八点钟的,让他们做十点钟。吃睡都不好,处处折磨,希望他死了就可以把它存放的财务没收等等。这很多事,史书上是没有记载,要在许多零碎的文件中才可以看出来,正是因为这许多事,唐代的府兵制度就垮台了。

安史之乱:唐朝的转折点

所以,后来的府兵,就几乎是长期戍边,没有轮番休息了。府兵开始在本府先自逃亡,好男不当兵渐渐流行了起来,出外不返的,也都家破田荒,没有了后人。土地也被豪强地主侵占,土地兼并也让府兵失去了经济来源。如此一来,就更加没有人能愿意当兵了。

后方兵源枯竭,难道唐朝皇帝看不见吗?唐朝皇帝正在做着大梦呢!唐朝政府有钱有势,他们不在乎,临时买外国人当兵不就行了。唐朝太过富有,太过强大,四周所有的国家都是他的小弟,都要服从他的调遣。所以,他就真的把自己当做了这天下的主人。兵将,逐渐都变成了外国兵,并且还被国家寄予了国防重任。唐朝做了100多年的霸主,他们忘了民族界限,他们不懂得害怕外国人,不懂得提防外国人大量使用外国人做兵做将的后果,最后才弄得不可收拾。

于是,唐代的府兵一变而成为藩镇军阀割据,中央势弱,胡族逞志,最终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大乱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