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报纸标题到底多有内涵?让人哭笑不得
现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几乎很少有人看报纸了,而且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喜欢用手机或平板刷视频或看娱乐劲爆新闻等。
但在民国时期报纸却异常畅销与热门,因为那个信息不发达时代,报纸便成为了当时信息的主要来源。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
民国时期,很多报纸非常重视标题制作,出现了不少绝妙好标题,堪称神来之笔。
那时候的报纸的标题不像我们这时一样为了博人眼球而大肆乱说的标题党,而是非常具有内涵的标题,绝对让你哭笑不得。
那么民国的报纸标题到底多有内涵呢?诸位请往下看。

一、母亲与妈的区别
国民党亲日派军阀何应钦在任湖南省代理省长时,某年清明节,他去岳麓山给母亲扫墓。
根据官方强硬指令,湖南省及长沙市各报均必须刊替这一“新闻”,并其按规定,这则“新闻”的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
第二天,湖南省及长沙市各家报纸均刊登了这一“官方新闻”。
不过,有10家报社在刊登这则“新闻”时,将标题中的“其母之”改为“他妈~的”,于是这则“新闻”的标题便变成了《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何应钦看到这则新闻标题时气急败坏,差一点封了报馆,而老百姓却拍手称快。

二、增添“又”字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沙某报奉命刊登了一则《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的“ 新闻”。
一位编辑气不过官方的虚假作法,便在发稿时有意在“被”字前加了一个“又”字,不仅表明以前该报多次刊登的同类新闻是谣言,而且表明这次的新闻也是谣言。
它从另一方面告诉人们:贺龙并没有被活捉,更没有被枪毙。一个 “又”字,把国民党造谣的伎俩和盘托出。

那位编辑受到批评后说:“ 本报已多次刊出这样的新闻,现在再刊同样的新闻,只好加个‘又’以示区别。”
这个真是聪明的机灵鬼。
国民党当时当局自讨没趣,无话可说,便不了了之。
三、换一种说法表示敬佩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并把侵华势力逐渐诊遇到华北地区。
日本侵略势力想拉挽大军阀吴佩孚(字子玉)进入华北伪政权,从而借助吴佩早的影响力进行反华渗透。

吴佩孚
吴佩孚拒绝被日本人拉下水,就连夜逃离了天津。
当时天津《大公报》有记者就以此事写了一篇新闻,新闻的标题是《吴子玉昨晚南下》。
出版前夕,《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在看到样报之后,提笔便将标题中的“昨晚"二字删去,换成“飘然”二字。
张李鹰不愧是报界宗师,改后的标题在客观叙事的同时,又暗含着对吴佩孚行动的支持和肯定。“
飘然”二字带有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吴佩孚摆脱日本控制的轻松感;又表现出吴佩孚采用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策略的潇酒与从容。
《大公报》的态度是要肯定吴佩孚的行为,为何不直接用“拒绝日本特务利诱”的字眼呢?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大公报》还想在天津继续生存,就不能在标题上惹恼日本方面。
另外,当时的情形下,吴佩乎下一步的举动还很难预料,《大公报》也是为自己的表态留有余地。
张季鸾作为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报人之一,拟了很多绝妙好标题。
例如,张友鸾为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奢侈腐败的新闻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九一八”事变后,广大国民要求政府积极抗日,张季鸾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出征的士兵募集棉衣,张季鸾拟标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
1943年,成都四川大学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张季鸾所在的报纸刊发了来自四川大学通讯员写的一则消息,消息的内容是说四川大学校内厕所管道堵塞,无法使用。

本是则普通的消息, 张友鸾却把这则消息刊发出来,并制作了耐人寻味的标题:《川大出路成问题》。
当时的四川大学校长看了之后非常生气,但也无可奈何。
不过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再也看不到这么有趣又内涵的报纸标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