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知识

成语意思和典故——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成语故事,它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惊慌的情况下,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疑虑和恐惧。

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晋时期的苻坚。

苻坚是前秦的一位君主,他因为过于信任流言而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进攻东晋,企图一举消灭对手。然而,由于他的军队长途跋涉,加上对敌情的判断失误,使得他在到达淝水时陷入了困境。

在淝水之战的前夜,苻坚和他的部队在行军途中发现周围的草木茂盛,这使得他们误以为东晋的军队正在这些草木后面埋伏。尽管他的部下多次解释这只是普通的草木,但苻坚仍然惊慌失措,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并进行警戒。

这个决定使得他们失去了最佳的攻击时机,而东晋军队则利用这个机会调整了战术,最终成功地打败了前秦的军队。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苻坚当时那种极度惊慌失措的状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冷静和理智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惊慌而错失良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