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是家长教育孩子最好的计策与方式)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我国古代兵法中最重要的一个计策,在我历史上有很多战役都利用了这计策,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决定攻打晋国。此时晋文公明知晋楚之战迟早是要发生的,于是分析了形势,晋文公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而且楚国来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

现在,楚国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他撤退九十里,退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 楚国率部队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这时,楚国军队大举攻击,晋军反倒假装败退,楚军紧追不舍,最终掉入晋军的埋伏圈,晋军取胜。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就是在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生活中,工作中,社交中,如果形势对自己不利时,敌强我弱时,就选择暂时退却,重新再来,或另谋他法的心态。

其实,在家长教育孩子这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是一个极好的计策与方式,家长可以这样应用。

应用一: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可以采取这个计策。孩子大哭大闹,提出无理要求,家长自然不能同意,如果这时针锋相对,孩子情绪高涨,家长也气急败坏,或许都会有过激行为,使矛盾不断发展。

因此,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办法,进行冷处理,这样处理后,结局就会产生变化。孩子看到生气的父母离开,心里也会有些害怕而做出让步;家长由于离开,使得情绪冷却,说话语气得到缓和,于是,问题就会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应用二:要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这个计策也很适用。小孩子在学着自己吃饭时,家长看到孩子自己吃,就应该暂时离开,这时正是走为上计的体现,因为,如果家长在旁边看着,孩子一旦掉了饭粒,家长就会帮忙处理;发现孩子拿勺不对,家长又会去纠正,本来愿意自己做事的孩子,有您在旁边不断指导纠正,反而会兴趣丧失,产生依赖。所以,不如离开,等孩子吃完,再过去,进行夸赞与收拾,反倒孩子自己做事的积极性会大涨。

应用三: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也可以适时地运用这个计策。例如孩子积木搭不好时,很多家长都是急于帮忙。其实,这时家长可以假装看不到而暂时离开,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再如孩子骑车是遇到困难骑不了了,家长也可以远离关注孩子,让孩子先自己分析解决一下,实在不行了家长再帮忙。

结语: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用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可以说是教育好孩子的上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