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工 与单位之间订立了合同,是否就建立了劳动关系?
如今很多特殊行业需要“童工”的参与,家长们也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不仅可以积攒人气还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
作为“童工”的孩子心智并不全,往往都是由家长负责联系所谓的工作单位,也包括签订合同,但并非所有的家长都有法律风险预防意识,故难免会存在不少争议。

近日,最高院就发布了一起典型案例,进一步明晰了未成年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这值得家长们予以关注。
【案情概要】
涉案当事人为未成年人雷某和某体育公司,此事件得追溯到2016年12月24日这天,雷某父亲代表雷某与该体育公司签订《合约书》,双方主要约定如下:
1、雷某为合约选手,有权在台球培训基地六年接受免费教育(含住宿),并且由体育公司承担其去各地参加比赛的交通费、餐宿费用。
2、雷某在任何场所进行台球或者撞球活动时,必须佩戴体育公司所指定的产品标识,使用其球杆及球杆桶等产品。
3、在合同约定的期间内,雷某每个月只有三天时间的放假时间,其余时间必须在校学习。期间,雷某不用交学费,体育公司也不发工资。
4、雷某所参加各场比赛活动必须由体育公司统一安排,比赛所获的奖金双方平摊。

经过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该体育公司解散了合同约定的培训基地,雷某便以此为由离开,之后没有参加任何培训,也没有参加体育公司安排的比赛活动。
因为雷某从2019年4月份开始就没有继续参加培训,雷某父亲于2019年8月决定向该体育公司发出解约函,该公司前台也签收了解约函。最后双方未能顺利解约,遂诉至法院。
【本案争议】
雷某属于未成年人,体育公司是否有权招用未成年人?
雷某父亲与体育公司签订《合同书》,是否意味着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以案释法】
一、体育公司有权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吗?
根据我国《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可知,只要劳动者年满十六周岁但不满十八周岁就属于未成年工,依法可以享受特殊保护。再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年满16周岁以自身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就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也就是说未成年工的年龄范围为16岁到18岁,满足《民法典》规定者还可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大可与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但本案中雷某未满16周岁就与体育公司签订《合同书》,其是否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就存在歧义。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但考虑到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需要招收未成年学徒的特殊性,便允许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即使用“童工”,不过得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相关单位还得根据有关规定履行好审批手续。
如何履行审批手续呢?国务院就曾经发布过《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其中就明确了如果确实需要招用未满16周岁未成年的,得经过县级以上(含县级)劳动行政部门批准。

总而言之,涉案公司为体育公司,即满足特殊单位这一条件,同时其长期经营体育事业,负责未成年运动员的比赛事宜,经过县级以上劳动部门批准,即具备可以招用未满16周岁未成年运动员的资质。
因此,涉案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就有义务保护雷某的身心健康,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雷某与体育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吗?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法确立的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就在于“用工”。 也就是说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不一定存在劳动关系,没有劳动合同也不代表不存在劳动关系,那么如何界定就是属于“用工”呢?
根据我国劳社部曾经发布的相关规定可知,只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依法适用有关劳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且与劳动从形成管理、指挥、监督的关系,还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就属于在“用工”。

有时候单独从“管理”的角度上还不足以确定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还需要判断劳动者是否“从属”于用人单位,既包括人身从属性,即劳动者属于用人单位的一员;又包括经济上的从属性。
回到本案中,雷某与体育公司签订《合同书》,双方约定由体育公司负责统一安排雷某的赛程,负责相关培训事宜,还为其提供具有公司标识的球杆、球杆桶等运动用品。种种迹象都表明体育公司具有较高的组织性,雷某也从属于该体育公司,再人身上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虽然体育公司没有直接为雷某支付劳动报酬,但其约定提供长达六年的免费培训和支付比赛的相关费用,均体现出有偿性。同时雷某也变相地代表公司参加比赛,也属于在为公司创造收益,也属于“劳动者”这一范畴。因此,双方就是存在劳动关系。
简单而言,判断是否建立劳动关系得结合劳动管理事实和从属性特征加以判断,面临特殊职业、特殊领域的劳动争议,不能简单地审查是否符合普通的劳动合同之情形,更不能生搬硬套。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保护未成年劳动者的利益,促进我国文艺事业、体育事业和特种工艺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