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主义深度解析(美国打开中美外交大门的钥匙)
众所周知,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在位6年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是第一个美国总统访问中国,打开中美外交关系的沉重的大门,让他名垂青史;二是因“水门事件”,在总统位上,第一个主动辞去总统的人,这也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实际,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就是制造了一把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钥匙,彻底推翻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对外政策,建立起了“尼克松主义”新的对外政策。
越南战争使美军伤亡近36万人,耗资上千亿美元。它使美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反战运动不断高涨。同时,美国经济地位严重下降。1970年与1948年相比,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了16.8%,在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下降了14.8%。1970年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比1950年下降了34.1%。另外,美国与其盟国关系日趋紧张,矛盾重重。西欧的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加强,日、美经济摩擦不断加重,帝国主义阵营趋于瓦解。最致命的是,苏、美军事力量对比,苏方明显占优势。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战略核武器和常规军备方面均占绝对优势。但到了1969年,苏联先于美国部署了反导弹系说。苏联还发展了远洋海军,开始挑战美国海上霸主的地位。
随着美、苏实力的变化,两者都在调整战略。1969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关岛就美国和亚洲关系发表讲话,说:“现在是着重强调下列两点的时侯了。”他所说的两点,一是指美国恪守条约义务;二是在军事防卫问题上应逐渐由亚洲国家自身来处理、负责。这一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11月3日,尼克松更明确地表述了美国对亚洲政策纲领的三个原则:【1】美国将恪守所有条约义务;【2】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某个盟国的自由,或威胁某个其生存关系美国安全的国家的自由,美国将提供保护;【3】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的场合,美国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

1970年2月,尼克松把亚洲的“三原则”推广为美国的全球政策,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新的和平战略”。次年7月,他又提出世界上存在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五大权力中心,承认美国的霸权地位已丧失,美、苏存在全球战略竞争。
“尼克松主义”是对美国战后“杜鲁门主义”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应对“尼克松主义”,苏联推出“缓和”政策相呼应。1969年3月,苏联第一次提出实现“欧洲缓和”的整套主张,后來又提出“缓和物质化”,即军事缓和与经济合作来补充“政治缓和”。实际上,苏联缓和战略与“尼克松主义”相似,它在“和平”、“缓和”的掩盖下,扩展势力范围,尽量在各方面都取得优势。
在美苏的“缓和”过程中,美国略显主动些。它调整了亚洲政策,结束了越南战争,改善了中美关系。关于印度支那问题,尼克松于1969年作出“体面结束战争”的决定。经过反复谈判,1973年1月,美国得以从越南抽身。对中美关系,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和次年尼克松公开访华,表明美国已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中美建交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在日本方面,美国适度地放松对其控制。1971年,双方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次年1月,美国决定在1972年将冲绳的“行政权”归还日本。同时与日本进行贸易谈判,以缓解美日经济冲突。
尼克松在台上,两次访问欧洲,对美国过去对于盟国“命令多于商量”表示歉意,提出与西欧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的建议,重新调整了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