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四面楚歌时的项羽还有10万精锐为何项羽放弃抵抗?

四面楚歌时的项羽还有10万精锐为何项羽放弃抵抗?听听大家怎么说。

1、当年楚汉相争,经过了四年的战争,双方都打得精疲力竭了。于是双方讲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可是在双方都纷纷撤军的时候,张良向刘邦献策,说项羽的军队兵疲食少,要刘邦趁势灭了项羽。于是,刘邦又撕毁和约,率领军队去追击项羽。


事实证明,张良的计谋失策了。由于韩信、彭越各怀鬼胎,不率领军队来会合助战,刘邦无法战胜项羽。在成皋对峙的时候,刘邦依靠防御才能够顶住项羽的进攻。现在刘邦率领同样的军队,要在平原上和项羽野战,不是自寻死路吗?于是在固陵之战中,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只得固守待援。

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又献策将关东的土地封给韩信和彭越,这才换得了两人的军队来援。再加上项羽的大司马周殷也背叛了项羽,率领九江兵迎接英布,也来与刘邦回合。这样一来,刘邦所有的主力都集中起来,在垓下与项羽进行最后的决战。


第一个原因,是楚军的兵力和汉军的兵力众寡悬殊。

在最后的决战中,楚军只有十万人,而汉军则多达四十多万。楚军在过去,虽然在数量上占劣势,但是也没有悬殊这么大。

这是由于长期的战争造成的。项羽在长期的战争中,由于战略错误,没有一天的休整时间。他的楚军四处征战,疲于奔命。除掉平时的消耗不说,在几场大败仗中,损失了大半的精锐。比如潍水之战、成皋之战,连带兵的统帅龙且、曹咎都丧命了。这样一来,楚军越战越弱,兵力日少。


项羽面临的困境:

  • 军士疲惫,粮草短缺。长期的战斗,再加上数次支援后方来回奔波,项羽的军队士卒非常疲惫;而后方的粮草攻击线已经被切断,军中粮草严重不足。
  • 士气低迷,军心涣散。项羽的军队此时几乎丧失了士气,被刘邦团团围困在垓下,再加上韩信散布谣言说彭城已经被攻陷,又派人唱楚地之歌歌勾起楚军士兵的思乡之情。身处绝境再加上攻心计,楚军士兵大部分逃亡或者投降。
  • 刘邦联军人多势众,万众一心。垓下之战时刘邦的六十万联军可不像彭城之战时的诸侯联军一样是一盘散沙。彭越、英布、韩信等人也不是彭城之战时那几个废物诸侯王所能比的,他们以刘邦为核心,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和敌人,在韩信的指挥调度之下,进退有据、攻守有度。

项羽带着仅剩的几百人突围,退到乌江的时候,身边仅剩下26个人;灌婴率五千骑兵对项羽紧追不舍,战到最后一刻,项羽身边的人全部战死,他自己也自刎在乌江边。

垓下之战,项羽并没有放弃抵抗,而是英雄末路。军心涣散、粮草短缺、士卒疲惫,项羽自己也无法能完全控制住军队,士兵的大批溃逃和投降他也无力改变。在项羽鸿沟与刘邦妥协签订议和协议的时候,他已经失败了。

01.项羽被刘邦牵制在了荥阳无法脱身,而韩信、彭越等人则脱离主战场在外围不断的发展壮大,对项羽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对此项羽没有很好的采取措施应对。

02.项羽没有稳定的大后方,也没有像萧何这样大师级的大总管,后院频频失火。

项羽至死还是西楚霸王,带着26人在乌江边对战数千汉军,光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兵,杀的追击他的汉军也胆寒。

不过项羽在最后确实心神疲惫:

明明垓下被围的时候他还有十万人,为什么到江边就剩28骑了?因为项羽抛下他的军队跑了。史载四面楚歌后,项羽带着八百精兵突围,项羽被杀后,垓下尚有八万楚军在苦苦坚守,直到被汉军消灭。他以数万楚军为烟雾弹来掩护自己逃跑,奈何消息走露,引得五千汉军追杀。最终在乌江边力战身死。

项羽一生英勇无敌,多次以少胜多,然而,却极少经历这种惨败。相比较之下,刘邦几次几乎输掉身家,都逃回关中,很快拿回“筹码”重新回到了赌桌之上。这方面的差别也是两个人最终胜负的一个分水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