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有什么? 保护的内容及其法律地位?
一、中国有关法律从不同角度对商业秘密进行了保护。
1.从商业秘密持有者与侵害商业秘密者之间的关系看,除双方没有任何关系但侵害者通过不正当手段,比如盗窃、利诱、胁迫等侵害商业秘密的情形外,侵害商业秘密主要发生在买卖、承揽、授权、雇佣关系中,其中雇佣关系是最容易发生侵害商业秘密行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通过不正当手段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做了规范,合同法对存在民事合同关系情形下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做了规范,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存在保守商业秘密的约定或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要求的情形下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做了规范,这包括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约定和雇佣关系下的约定。公司法和刑法主要对存在劳动关系的侵害商业秘密的情形做了规范。

2.在存在劳动关系的情形下,现有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都有一个前提,即都是劳动者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不包括劳动者到其他企业中工作的情形。公司法第148条规定,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第149条规定,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未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同意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擅自披露公司秘密;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前款规定所得的收入应归公司所有,如果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是经营者,根据该法第2条规定,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3.不同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不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面宽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侵害主体的资格没有限制,所有知晓商业秘密并违反约定或规定的劳动者都可以构成侵害商业秘密。公司法规定的侵害主体是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而刑法规定的是国有公司或企业的董事和经理。②反不正当竞争法既保护非专利技术,也保护经营信息;而公司法和刑法则主要保护商业机会,商业机会包括经营信息,但不包括非专利技术。③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仅规范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保守商业秘密的行为,也规范劳动者离职后保守商业秘密的行为;而公司法和刑法只是规范劳动者任职期间保守商业秘密的行为。
二、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前的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和商业秘密;
4.第三人明知或应该知道前款所列的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披露他人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三、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工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对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对侵权物品做如下处理:
1.责令并监督侵权人将载有商业秘密的图纸、软件及其他有关资料返还给权利人;
2.监督侵权人销毁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生产的、流入市场将会造成商业秘密公开的产品,权利人同意收购、销售等其他处理方式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