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零碳建筑来袭是什么?

一、什么是零碳建筑?
从定性角度讲,零碳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通过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实现建筑的零碳排放。
从定量角度看,零碳建筑是充分利用建筑本体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建筑运行期间的减碳量大于等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建筑。

二、零碳建筑的主要特征
1、强调建筑围护系统的节能指标
2、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建造和运营阶段的零碳化
4、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量占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
零碳建筑将建筑能源需求转向可再生能源,既体现绿色建筑的“绿色性能”,也体现被动式建筑的“节能性能”。

三、零碳建筑技术策略
1.建筑本体技术
(1)进行与本地区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设计,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减小建筑外围护面积,提高建筑运营用能效率。
(2)采用高保温性能材料和门窗型材,降低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及结构热桥的传热系数,进行关键节点节能设计。
(3)各专业协同设计,保障设备、管线与建筑本体间合理接触,提高建筑空间气密性及资源能源合理配置。
2.建筑微生态技术
通过屋面、墙体、景观复层绿化等措施,打造建筑微生态,提高建筑碳汇。
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建筑微生态雨水涵养量和雨水回收量。
3.设施设备技术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形成微型电网,实现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降低传统化石燃料消耗。

四、零碳建筑案例
1、贝丁顿零能耗社区
2002年完成的伦敦贝丁顿零能耗社区是英国首个,也是世界上首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


2.、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于2008年9月投入使用,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完成建筑环境和节能策略规划,是中国第一幢零碳排放的节能大楼。

在气候温和地区的小型建筑较容易实现零能耗目标。目前的零碳建筑还多为概念设计,大部分零碳建筑是示范性或实验性建筑。建筑产业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实现零碳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五、零碳建筑的未来发展空间
目前来看,虽然零碳建筑长远来看更经济且节约能源,但真正的实施推广取决于多种元素,包括社会观念、科研水平、建筑成本、管理制度、执行策略等。当前,我国零碳建筑的建设和发展任重道远,还需开展许多方面的工作。

1、加强“零碳”观念宣传,普及节能教育,加强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
2、吸取先进科学的经验,研究创造适宜的低碳节能技术,有效降低零碳建筑造价。
3、培养相关高精尖人才,在建筑设计和能源相关专业中,积极开展有关零碳建筑和零碳城市的科学研究。
4、加大节能减排管理力度,更大力度支持建设方采用零碳节能技术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