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合并以外的长期股权投资 占股20%-50%的核算)

上次说到,按占有股份的的比例,具体可以划分4个比例范围:
1、占股20%以下(不含),一般以记账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2、占股20%-50%,达到重大影响,一般称联营企业,一般记: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3、占股50%,达到共同控制,一般称合营企业,一般记: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4、占股50%以上,达到控制,合并,一般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
其中2、3这两个比例,可以称为:非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因为不是你一个说了算,当你的占股比例超50%,就你说了算,那就合并,成老大了。
现在就说说2、3这两个比例范围的20%-50%(含50%)的会计分录,用权益法。什么叫权益法,我的理解就是你占有对方公司的权益,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假设负债为0,则资产=所有者权益,就是你占有对方资产的占比,因为投资他的时候是看中他当时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会有一个差异,就是比如被投资公司登记在名下的有一套房子,原价100万元,折旧50万元,那站在被投资公司的会计的做账的角度,这套房子就剩100-50=50万元。但是按市场行情,这套房子是可以卖300万元的,那我投资你,是看中你按公允价值的来算的价值,而不是你账上登记的数。
【按买入-后续变动-卖掉】的思路
一、买入时
1、用现金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付出对价+交易费用)
应收股利(含未发股利)
贷:银行存款
2、发行权益性证券-股票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股票的公允价)
贷:股本(股票的面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两个的差额)
发行股票支付的佣金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贷:银行存款
二、后续变动(后续调整)
1、购买时的价值对比:
当购买价+交易费用>被投资方的账面净资产
用多于对方价值的钱去买,看中的不止是他账上资产,还有他携带的商誉,不用调整
当购买价+交易费用<被投资方的账面净资产
用少于对方价值的钱去买,相当于白白赚了一笔,就要把差额进:营业外收入,做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付出的公允价与占有投资方账面净资产的差额)
贷:营业外收入
2、年末,被投资公司盈利了或亏算了
年末,要确认今年是不是赚钱了,在“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看二级科目的命名,可以大概看出,这个是跟对方的损益有关联的,也就是跟利润有关联的
若对方盈利了,有利润,则: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若对方亏损了,利润为负数,则: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这里亏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你亏算的金额大于你的长期股权投资,则要放“长期应收款”如果还是不够,就放预计负责,如果还是不行,就拿搞个备查簿登记一下,等以后盈利了,在转回来。
调整的顺序: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长期应收款---预计负债--备查簿
(冲回时,从右往左)
这里一般要注意的就是这个损益金额的确认:一般有3个影响因数
- 内部交易。
- 固定资产折旧
- 无形资产摊销
(1)内部交易
投资方卖给被投资方(顺流)
被投资方卖给投资方(逆流)
真正确认的利润=净利润-内部交易损益×(1−对外销售比例)×持股比例
假如A投资B,占股30%,B把一批货卖给A100元,成本是60元,B确认收入100元,成本60元,利润40元。这批A买回来,在账上登记就100元,因为A占有B30%股份,那就占有30%,自己卖给自己30%,这个利润就没有实现,那就应该:(100-60)中的30%在A看来就是虚的,没赚钱,要调整。所以内部交易的就看看这个公式去调整
(2)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其实跟内部交易差不多,就是有个账面价和公允价的差异,导致折旧或摊销的金额不一致
举个例子:A投资B时,B有套房子账面价50元,折旧5年,公允价80元,折旧5年,B按自己算的折旧是50/5=10元,A按公允的折旧是80/5=16元,这样在A看来,你的成本少记了(16-10)6元,那利润要减少6*30%=1.8元。所以如果有涉及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就要对比双方所计算的折旧金额,有差异的话,就会影响成本,影响成本就会影响利润。
真正确认的利润=净利润-(公允价折旧、摊销-账面价折旧、摊销)×持股比例-账面价折旧、摊销)×持股比例
3、赚钱啦,要分配股利了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因为在前面已经确认投资收益了,你已经登记了,所以要分股利了,实际就是拿长期股权投资里的出来给你,所以贷方放在“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收到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4、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一般这个就跟“固定资产转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计量有关,“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变动有关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贷:其他综合收益
5、其他权益变动(除了上面的,都往这里放)
比例,其他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的捐赠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持有期间可能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减值准备
三、卖掉
持有这么久了,想卖了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投资收益(差额)
卖掉就是没有了,全部清空,就把长期股权投资的二级科目余额全面清掉,最后长投的账面价和收到的钱对比,差额放在投资收益。
好了,以前就是投资占股20%-50%的账务处理,一般也称为:合并以外的长期股权投资
除了这个你一开始购买时就超过20%的,还有一种是逐步实现的,比如之前是购买的是10%,按交易性金融资产,后来又买了15%,超过20%,达到长期股权的确认条件,在往后又买了30%,就有55%,达到控股合并了,那就要分步确认了,这个就以后再说,今天就先整理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