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77事变? “七七事变”知多少
1937年7月7日,是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日子,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缅怀英烈,了解历史。
▲战争背景
一、日本对外扩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1900年,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在华北搞“自治运动”,希望能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对华战争的战争部署。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
二、日本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侵略道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三、国际环境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中国政府曾将希望寄托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然而西方政治家们此时尚未意识到日本对中国东北发动侵略所隐含的意义,未向中国伸出援手。国联的软弱态度使日本对国际社会不再心存忌惮,它向日本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从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地理背景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卢沟桥在地理上就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日军只要能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华北就可以拿下。于是,日军攻击驻军地,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进行阻挠,开启了日中战争的序幕。
▲事件过程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卢沟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率先在世界东方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中国东北以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表示挑衅。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借机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翌日凌晨,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第37师第219团奋起还击,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此战就此掀开中华民族全面抗日的序幕。其后,日本增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平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等先后在北平的南苑战死。7月,天津沦陷。
▲事件影响
中华民族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 出路。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呼吁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国民党政府提出用外交途径解决 事变的提议被日本拒绝,使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建议,实 现团结抗日。不久,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出师抗日,形成了第二次国共 合作的局面。全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一同投入抗日的洪流,结成了中国 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整个中华民族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八年抗战。 自此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国在东方开辟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是中国8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正式开端。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对手是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所以这就注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中华民族则一天天开始复兴。卢沟桥畔的枪声引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圣火,将中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以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战绩,一扫中国近百年尽遭侮辱、积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 正式作为纪念日
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1999年国务院正式把“七·七”作为纪念日,旨在教育后人弘扬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共御外寇,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革命前辈的敢于斗争、敢于拼博、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科学、民主、繁荣、昌盛、富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