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所有制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社会主义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我给出的观点是:社会主义从生产方式上来说,就是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即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生产方式。
但是,在媒体上,甚至在我们的教科书上,通常的做法却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归纳为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如果有一个学生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那我来批卷的话,就会给他一个大大的×。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公有制本身并非社会主义独有的现象。原始社会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包括现在的西方国家,都可以存在有公有制。这些公有制你能说它是社会主义?
因此,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说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偏差,是一个重大误区。
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并不只是提出要实现公有制,同时还强调了“重建个人所有制”。
什么是社会主义所有制?
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是这样说明的: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一卷第832页,1975年版)。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给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第二,是在协作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之上;
第三,是重新立个人所有制。
在这里告诉我们,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复封建社会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一种个人所有制;3,社会生产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构成的。既然社会主义这种个人所有制是以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那这里的个人所有制,就是生产劳动的个人所有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所有制本质上就是生产劳动的个人所有制。
看到这个结论,许多网友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所熟知的观念是:社会主义特点是公有制,因此,社会主义需要劳动者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公有制企业需要有员工为集体奋斗的精神才能搞好;也因此有一个普遍的认识是公有制经济所以搞不好,没有活力是因为它违背了人都是自私的这一人性,因而必然会失败等等。
但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是完全不符的。
人所共知,资本主义实现的是按资分配,社会主义要实现按劳分配。
这按资分配体现是什么所有制?体现的是资产所有的个人所有制,体现的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者投入资产价值量差别,体现的是因为这种资产投入差别而必须有的生产成果分配上的差别。
按资分配体现的是资产所有的个人所有制,那么,按劳分配又是体现的什么所有制?劳动所有的个体所有制,体现的是以生活消费个体性基础上的劳动者劳动投入量的差别,体现的是由于这种投入量的差别而必须有的生产成果分配上的差别。
按资分配的主体是资产者,体现的资产者因为资产个体所有制的差别而形成的生产成果分配上的差别;按劳分配的主体是劳动者,体现的是因为劳动个体所有制的差别而形成的生产成果上的差别。
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同样都是体现个人所有制、体现个人利益的分配方式,区别只是按劳分配体现的是劳动者个人利益,按资分配体现却是资产者的个人利益;按劳分配体现的劳动投入方面的差别引起的分配上的利益差别,按资分配体现的是资产投入方面的差别引起的分配上的利益差别。
看到这里,各位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劳动个体所有制的本质特点,是不是搞明白了呢?
我们再用现实的所有制进行对比,具体地了解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一一劳动个体所有制。
股份制是最典型的、也是最科学的按资分配的企业形式。我们看一看,股份制是怎么来体现资产者的资产个体所有的差别性。股份制企业采用股份形式,把每个资产者投入企业生产过程中形式上不同,数量上有差别的资产转变为性质上相同、数量上可以区别的股份形式,并通过股份数量的多少来反映每个股东的资产投入量的差别。如果我们把某个股东的股份持有量除以公司股份总量,就得到这个股东的占股比,这个占股比,就是他参与企业管理(表决权)权利差别的依据,也是他参与股利分配的依据。从这里我们看到,股份制就是通过股份持有的差别来反映资产者投入资产量的差别,并通过管理上和分配上的差别来满足资产者的个体不同利益要求的。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工分制是与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生产队采用记工方式,把劳动者投入集体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形式的个人劳动转变为性质上相同、数量上有区别的工分,然后按照社员的工分累计量来进行个人劳动收入的分配,同时采用社员大会、队委会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体现劳动者的管理权。如果我们把某个社员的工分累计量除以生产队同期的工分总量,就得到这个社员的工分比,这个工分比可以作为这个社员管理生产队权利大小的依据,也是参与生产队年终分配的依据。从这里我们看到,工分制就是通过工分的差别来反映劳动者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并通过管理上和分配上的差别满足劳动者的个体不同利益要求的。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资产者合资经营的条件下,产权企业需要实行按资分配,并通过占股比来体现个人资产所有的差别;在劳动者合作劳动的条件下,劳权企业需要实行按劳分配,并通过工分比来体现个人劳动所有的差别。在这里,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点通过占股比和工分比具体地得到了体现。
我们知道,社会生产总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所谓的社会所有制也包括了两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劳动所有制。
在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下,因为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了资产所有者。因此,当进入生产过程时,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使用都属于资产者所有。因此,资本主义所有制,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就是资产阶级所有制。其实质表现为资产投入的个体所有制。
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条件下,因为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又由于公有制本身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而在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权利是与劳动投入的量成比例的。因此,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质就是生产劳动的个人所有制。这是马克思把建立社会主义叫做“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原因所在。
在这里我们看到,劳动力商品化,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生产主体地位,从而使劳动力的存在只有手段意义,使劳动力成为资产者追求资产增殖的工具;反过来,生产资料公有化客观上消去了资产者的主体性,从而使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具有手段意义,使生产资料成为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工具。认识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性质与特征,是进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大门的关键所在。
什么是社会主义?正确的回答就是:社会主义就是生产劳动个人所有制,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不是不体现人的自利性、不是不体现个人利益要求;社会主义所体现的个人利益是作为劳动所有者的个人利益要求,是绝大多数个人的利益要求。
因此,关于什么公有制经济不符合人性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与实际不相符合的。
除非是病态的公有制模式(没有建立劳权制度,没有实现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完全符合人性的经济活动形式,而且是具有比私有制企业更符合人性,更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经济活动形式。高速列车比普通列车跑得快,是因为它不仅机车具有强大的牵引力,而且每个车辆都有自己的动力支持;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有优越性,是因为她比能体现企业全体员工的利益要求,能使每个员工都关心企业的发展,而不只是老板或股东关心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