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首刘长卿的小诗,斜阳荷笠,秋江望月,风雪夜归,静享孤独之美
大唐诗坛星光灿烂,在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中唐,有一位诗人格外的引人注目,他就是刘长卿。
刘长卿,字文房,安徽宣城人,进士出身,曾官至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又职转运史,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约60岁时卒。
刘长卿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五言诗约占全部诗作的70%。他的五绝,朗朗上口,构思精致,清幽淡远,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短短20个字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孤寒清妙,令人回味无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唐代〕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这是一种将简单做到极致的美。 无需渲染华丽的色彩,无需堆砌繁杂的元素,一切回归纯粹的本质。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唐代〕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是作者写傍晚时分,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所见所感。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听弹琴
刘长卿 〔唐代〕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在这首诗里,刘长卿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
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 〔唐代〕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是一般的亲朋好友间的送往迎来,而是送僧人归山。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是留不住的。
尘世难留方外高人。方外高人理应去深山古刹,静心修炼;上人归山,恰得其所,理应祝贺,不该作儿女之态,像俗人那样依依不舍,甚至帐惘无极。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很看重灵澈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往隐居深山之中,却规劝方外上人要另觅他处。
“莫买沃洲山”,表现出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


春草宫怀古
刘长卿 〔唐代〕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这首诗从芳草春色入笔,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
年年春意宛然,而惟不见当年的隋炀帝,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也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妙境界之中。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自然历史前进的轨迹是向着人民心愿的。
刘长卿在这里把“青青”的“芳草”拟人化,是为请出这里的自然景物作证,来阐明历史前进的严峻轨迹。


寻张逸人山居
刘长卿 〔唐代〕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在这首诗中,刘长卿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口吻,把所见所闻,还有所思所思,描写得生动有趣。
《桃花源记》中写到,“缘溪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在本诗中,刘长卿沿山路寻找山居,或许正看到山溪或落花,联想到桃花源的传说。
张逸人是个隐士,或许他住的地方有如桃花源般美丽。
诗人既表达了对张逸人山居的赞美和向往,也隐含着出世的思想。这首诗平淡清旷,只是如实抒写,却诗意浓郁。


江中对月
刘长卿 〔唐代〕
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
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

刘长卿的诗里总是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在这首诗里,随着刘长卿的妙笔,一幅水墨画卷慢慢展开——
沙洲空旷,暮烟缓缓地收敛,月亮皎洁如冰轮,高悬在无垠夜空之中,偶然晚风吹拂,江水微澜,可以见秋江水里,另有一轮清寂之月,恍惚明灭,闪烁不定。
沙洲因其空旷,所以方才让人可以察觉天地之大度;黄昏暮烟收拢,所以才能使人视线开阔可以远观眺望。
沙洲之上,身影兀然,缺伴少侣,茕孑立,只有自己的影子陪伴,悄然地离开了渡口。
回首,世事如烟;低头,往事如尘。
漫长的生命旅程,从来都是这般孤独,所有风霜雪雨,所有喜怒哀乐,都只能一个人抵抗,都只有一个人品尝。


茱萸湾北答崔载华问
刘长卿 〔唐代〕
荒凉野店绝,迢递人烟远。
苍苍古木中,多是隋家苑。

这首诗的意境堪比《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荒凉野店绝,迢递人烟远”,同样是一派荒凉:荒芜苍凉的天宇之下,甚至连最微小的乡村野店,都遍寻不着,杳无踪影;或许因为远离都市,路途遥远,真正置身此地,才会发现人烟稀少,近乎绝迹。
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枝桠遮蔽了整个世界一般,显得阴沉,愈加黯淡;或许还有荒野的山风掠过,带来丝丝缕缕的气息,笼罩着曾经热闹喧嚣的隋家宫苑。
宏大的历史叙事场景,却被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描述。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琐的技巧,只是忠实于眼前景,还原了心中情,那些想要表达的东西,却早已缓缓流淌,水到渠成,恍若羚羊挂角,不落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