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要件影响定罪量刑之犯罪动机和目的 公检法律师为什么如此重视
案件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后,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会对案件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首先是犯罪事实,其次是法律适用。
在犯罪事实的审查过程中,审查完犯罪的客观要件后,审查的着重点一般会落实到主观要件上,因此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成为重点。在故意犯罪审查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特别注意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这也是律师和法官特别关注地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是什么,对于犯罪嫌疑人有什么影响呢。
一 ,犯罪动机存在于故意犯罪中是需要用证据证明的,犯罪动机是怎么被证明的。
动机本能的反映一个人思想过程,尤其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考察其犯罪动机至关重要,他是激起和推动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实施故意犯罪行为的直接来源,能促使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都会从证据中寻找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能从什么证据中获取呢,一般是言词证据,比如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等,侦查机关会通过讯问涉案人员,从他们口中听到犯罪嫌疑人为什么实施犯罪,因此这些内容成为证明犯罪嫌疑人主观故意的证据。但是有的言词证据是刑讯逼供、诱供所得,因此,造成了冤假错案的可能性会增大。
由于犯罪嫌疑人犯罪动机有强有弱,因而直接影响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大小的认定,故而是决定犯罪嫌疑人对社会危害性程度的重要因素考量,所以,对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在审查起诉阶段,如果侦查机关提供的故意犯罪的案件材料中没有关于犯罪动机证据,审查起诉的工作人员就会对案件存在怀疑,一般会要求侦查机关补充相应材料,当然案件进入审判阶段,律师对被告人犯罪动机产生合理怀疑,也会谨慎向合议庭提出辩护意见,提醒法官应该引起足够注意,以便法官作出错误判决。
二,犯罪目的是故意犯罪不可或缺一个因素,它在特定犯罪中,成为犯罪构成必要条件之一,不同目的的犯罪,出现同样犯罪结果,构成不同犯罪。
目的是人们追求一定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同样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这是犯罪的一种心理态度,成为直接故意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表明行为人对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已有认识,还能反映了犯罪嫌疑人对之积极追求犯罪结果的主观愿望。因此,犯罪目的对直接故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某些特定犯罪中,犯罪目的还成为犯罪构成必要要件之一,对犯罪的成立与否发生着影响。
比如致人死亡的案子,如果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目的是希望对方死亡,那么就构成故意杀人罪;如果出于故意伤害的犯罪目的致人死亡则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果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出现被害人死亡,则可能不构成犯罪;如果存在过失,法律规定惩罚过失犯罪的,则只能构成过失犯罪。
由于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能够准确犯罪嫌疑的犯罪的心理过程,也能够体现出其犯罪故意,因此,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合法取得在证据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在故意犯罪中,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公检法及律师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特别关注。